G20邀請函「India」變「Bharat」印度掀改國名論戰

News Voco Pressholder

印度將於本週六(9月9日)主辦二十國集團(G20)領袖高峰會。然而,在會議舉行前,該國民眾正因總統府向外國貴賓發出的晚宴請帖標示而吵成一團。


印度政府向二十國集團(G20)貴賓發出的晚宴請帖日前引發爭議,因其使用「巴拉特」(Bharat)一詞替代「印度」(India),激起該國國內是否應更改國名的辯論。

綜合媒體報導,印度在野陣營國會議員查德哈(Raghav Chadha)週二(9月5日)在社群平台X發文揭露,指印度總統府在G20晚宴請帖中,使用「巴拉特總統」(President of Bharat)一詞作為發函人的稱謂,而非較為常見的「印度總統」(President of India)。

據介紹,「Bharat」是梵語詞彙,字面意思是「承載、攜帶」,實際意為「尋找光明、知識的人」。「Bharat」一詞可追溯到古印度文獻往世書和史詩《摩訶婆羅多》,往世書將「Bharata」描述為「南方海洋和北方雪域」之間的土地。而「India」這個稱謂則要到英國殖民時期才確立起來,歷史相對短得多。

報導指出,印度現行英文版憲法第1章第1條指出:「印度,亦即巴拉特,是一個聯邦(Union of States)。」印地文版憲法也有類似表述。

表面上看,印度和巴拉特是同一個國家的不同稱呼。然而,執政「印度人民黨」(BJP)認為「印度」這個國名是由英國殖民者所定,因此一直以來試圖將其改為「巴拉特」,以標誌印度擺脫殖民歷史,回歸本土文化。

反對派政黨則認為執政黨借此政治操作,並稱「巴拉特」這個詞源自於印度教神話中的君王名字,可能會強化印度教民族主義,對非印度教徒造成壓力。

查德哈認為,印度人民黨不應單方面決定更改國名,因印度是13億5000萬印度人的共同家園,它並不歸屬於任何單一政黨。另一名反對派議員拉梅什(Jairam Ramesh)也在社交媒體上批評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企圖「扭曲歷史並撕裂印度」。

不過,隸屬印度人民黨的阿薩姆省省長沙爾馬(Himanta Biswa Sarma)則明確支持國名更改,他在社交媒體上稱印度為「巴拉特共和國」(Republic of Bharat)。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時報》等印媒援引消息稱,莫迪政府可能會在定於9月18日至22日舉行的議會特別會議上,提出把印度國名更改為「巴拉特」(Bharat)的決議。截至目前,莫迪政府和人民黨方尚未證實或否認這一消息。


相關標籤
Facebook

熱門話題

推薦閱讀
搜尋
A white pill on a blue background
VOCO 提供您語音新聞的新選擇,同時賺取金幣、兌換商品

© 2022 VOCO Media – All Rights Reserved.

A white pill on a blue background
VOCO 提供您語音新聞的新選擇,同時賺取金幣、兌換商品

VOCO News 向世界傳播各種新聞,包括時事、體育、娛樂、社區新聞和專業出版物,觀眾可以通過他們的視角更好地了解世界。

Newsletter

Sign up to our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