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14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週三(3月5日)上午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發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設定202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為 5%,與去年持平;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目標訂在 2% 左右、打破「3%樓地板」,創下2005年來新低。
至於今年的赤字率則為 4%,比上年度提高了 1 個百分點,赤字規模達 5.66 兆元人民幣,則是30年來最高的水平,完全符合外界預期。
今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 29.7 兆元,年增 1.2 兆元。中國政府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 1.3 兆元,年增 3000 億元。擬發行特別國債 5000 億元,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 4.4 兆元,年增 5000 億元,重點用於投資建設、土地收儲和收購現有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帳款等。
今年合計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 11.86 兆元、比去年增加 2.9 兆元,財政支出強度明顯加大,但也在外界預期之中。
《上海第一財經》報導指出,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就一直採取積極財政政策,以對沖經濟下行壓力。衡量積極財政政策力度大小,關鍵指標之一就是財政赤字率,即全國一般公共預算帳本中財政赤字規模占GDP的比重。
報導提到,財政赤字率過高會加大財政風險,影響財政可持續性,因此中國一般將赤字率 3% 作為一道心理上的財政風險安全防線。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前,官方公開的赤字率從未突破 3%。
但為應對疫情衝擊,2020年赤字率首次提高至 3.7% 的歷史高位、2021年降至 3.2%,2022年進一步降至 2.8%,重回 3% 以內;2023年為支持疫後恢復重建,中國增發人民幣 1 兆元國債,財政赤字率達到 3.8% 新高;去年赤字率設定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