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社會面臨人口老化、結婚率下降等嚴峻挑戰,中共近年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提高結婚率和生育率。然而,政策演變到現在,似乎背離了初衷,不少人認為新的結婚登記辦法反而可能使離婚變得更加困難,導致婚姻成為束縛而非幸福的象徵。
政策變更加劇離婚難度
今年8月13日,中國民政部在其網站上公佈了《婚姻登記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並公開徵求社會意見。這是中國「婚姻登記條例」自2003年10月1日施行以來的首次修改。《婚姻登記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共28條,分6個章節,分別是總則、結婚登記、離婚登記、婚姻登記檔案和補領婚姻登記證、法律責任、附則。
該草案中引發最多討論的內容之一,就是「離婚冷靜期」的進一步具體化。根據草案,未來自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申請之日起的30天內,只要一方提出撤銷離婚,離婚程序即被終止,這無疑大大增加了一方想要離婚的難度,家暴受害者將無法脫離危險的婚姻。
事實上,2021年實施的《民法典》已經有與「離婚冷靜期」類似規定,這次是將「離婚冷靜期」具體寫入婚姻登記條例,這是因為作為下位法的《婚姻登記條例》要與上位法《民法典》相吻合,不能相衝突。
結婚不再需要戶口了然後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草案還規定,結婚和離婚登記不再需要戶口本,只需提供居民身份證和結婚證即可,這一規定的目的似乎是簡化程序,然而,此舉可能帶來意外後果。結婚與戶口制度分離後,可能促使未經深思熟慮的年輕人倉促結婚,甚至出現年輕女性在年長男性的誘導下匆忙結婚的情況。雖然帳面上的結婚率可能增加,但這可能導致人口拐賣問題加劇,使社會問題更加複雜。
政府推動政策背後的深層原因
中國政府如此強力推動這些婚姻政策變革,其背後的原因與當前中國社會面臨的人口挑戰密不可分。隨著中國結婚率持續下滑,人口出生率也隨之下降,從而導致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根據統計數據,中國2022年的結婚率降至4.8‰,創下歷史新低,而同期的離婚率卻高達2.0‰,儘管自2021年實施「離婚冷靜期」後離婚率有所下降,但仍無法逆轉人口結構的惡化。
中國當前的結婚難題,不僅僅是經濟壓力的體現,更是社會價值觀和性別平等問題的反映。在高房價、就業壓力大的情況下,許多年輕人選擇「躺平」,對婚姻望而卻步。特別是在許多地區,天價彩禮已成為男性結婚的沈重負擔,這些問題加劇了年輕人對婚姻的恐懼與反感。
女性權益的削弱與社會的擔憂
在這一系列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女性的權益受到廣泛關注和質疑。隨著《婚姻法》的不斷修改,財產分割、離婚權益等方面的規定對女性越來越不利,這使得女性在面臨離婚時,可能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特別是那些全職家庭主婦,一旦婚姻破裂,面臨的風險更大,甚至可能一無所有。
中國政府面臨的挑戰
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問題,中國政府試圖通過行政手段來解決低結婚率和低生育率的問題,但效果可能有限。如果政策僅僅是強調婚育的重要性,而不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問題、改善性別平等,這些措施將難以取得實質性的成效。中國年輕一代對婚姻的期待與過去已大相徑庭,他們更看重個人自由和幸福,這意味著政府必須在政策設計上更加靈活,才能真正觸及問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