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近日刊登報導,點出中國經濟當前所面臨的「八大通點」,包括房市疲軟、消費不振、通貨緊縮、債務高漲、勞動人口下降、外資撤離、貿易壁壘、經濟趨緩,還指該國的「舊經濟模式」正在崩潰。
房地產成長無動力、消費力跟著下滑
文章指出,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其房地產曾占中國經濟年產值的約25%,但這一榮景在2020年終結。當時中國政府擔心債務膨脹,因而針對房地產業劃了「三條紅線」,以限制建商獲得寬鬆信貸的管道,再加上新怪疫情阻撓日常消費經濟,房市不論是銷售或投資面都大受衝擊。
對於向來十分看重買房的中國消費者來說,房市的低迷擴大了對經濟悲觀的情緒,在疫情期間受衝擊的經濟憧憬至今難以恢復。在這樣的情緒下,中國2023年消費遠低於疫情前水平,而企業面對疲軟的消費需求也緊縮了投資和招聘,這也反映在中國青年的失業數據上。
世界都在通膨、中國卻通縮
在企業投資及民眾消費信心疲軟的情況下,中國過去幾年不像全球多數地區陷入通貨膨脹,反而是出現通貨緊縮。
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幾個月來一直維持或下降,而通縮的現況導致中國家庭和企業對償還債務更加無力,壓力越來越大。與此同時,由於擔心房產泡沫膨脹,中國官方始終不願大力刺激經濟。
全中國債務不斷累積
在上述情況下,中國的正體債務已經擴大到該國GDP的300%以上,遠高於美國的253%,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政府的債務。
文章指出,向建商出售土地是中國地方財政的重要來源,但由於房市枯竭、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越來越大。此外,建商是中國債務佔比相當大的產業,在房市低迷的情況下,債務危機成為中國銀行業的去大風險。
此外,在經濟成長乏力、通縮和房市動盪的情況下,銀行的貸款損失可能擴大,並抑制銀行向經濟注入貸款,成為經濟成長的惡循環。
人口問題對經濟的衝擊開始浮現
人口紅利是中國先前經濟長紅的一大關鍵,但是人口問題對該國經濟的衝擊也早就開始醞釀,如今已經開始發揮影響力。
目前中國的勞動人口仍然相當龐大,但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動,勞動力供應成長已基本耗盡。同時隨著出生人口減少,中國總人口正在萎縮及高齡化,意味著勞動力和消費者規模正快速縮小,恐難在未來協助中國支撐經濟成長。
外企撤資與貿易壁壘
在中國經濟前景及政策不明的大環境下,外資正在離開中國。根據1998年開始紀錄的數據,中國中國工商業每季都有外資流入,但在2023年第三季,中國國際收支首次出現118億美元的直接投資淨流出,外企紛紛清空離場或停止投資,包括股債投資人也在撤出中國金融市場。
如今,中國在外資心中「遍地黃金」的夢幻形象已經愈發黯淡。
雖然中國政府為尋求新的成長途徑,正大舉投資工廠和新興產業,但因為國內需求不振、產品生廠過剩,中國只能到海外找買家。中國無疑是希望透過製造業和出口來振興經濟,其中汽車業就是最佳範例。不過,美國和其他已開發國家正收緊對中國產品的進口限制,可能將這條路封死。
挑戰越來越多 中國經濟將持續疲軟
《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政府以往經常透過增加政府支出、投入基礎建設的方式來度過經濟挫折,但是如今中國對於鐵路、公路和機場等設施的需求基本已經滿足,這招恐怕難以施展。
中國政府也許可以考慮提供家戶減稅或消費補貼來刺激經濟,但文章指出,中國政府高層認為這種側重在消費層面的刺激方案「但有西方政策色彩」,可能被視為「浪費」,大概率不會有相關政策。
文末並提告,中國經濟將在未來面臨更多挑戰,而政府可以用來刺激經濟的選項越來越少,恐怕未來幾年的經濟成長情況將更加疲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