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過「世上至少有7個人長得像你一樣」這個說法,但若遇到兩個外貌幾乎完全一模一樣的自己呢? 紀錄片《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在2018年上映後獲得好評,在今年9月30日從Netflix下架前,再度引起討論。電影紀錄了美國一對三胞胎失散19年後團聚的暖心故事,但背後卻暗藏駭人的實驗⋯
故事從1980年開始說起,19歲的羅伯特沙夫蘭(Robert Shafran)是紐約蘇利文郡立社區大學的新鮮人,當他第一次踏進校園時,每個人卻對他異常的熱情,許多人稱他為「艾迪」,彷彿已經認識他許久。
羅伯特便詢問了同學關於「艾迪」的事,對方也感到非常驚訝,因為眼前的這個新生竟然和他以前的室友艾迪加蘭德(Eddy Galland)長得一模一樣、生日也都在1961年7月12日。
於是在同學的安排下,羅伯特和艾迪相約見面。兩人的故事也登上地方新聞,大衛科爾曼(David Kellman)的養母看見報紙刊登的照片,才發現自己兒子竟也是他們失散的一員。
這對三胞胎重逢後在美國一夕爆紅,很快就搬進同一棟公寓,還共同開了一家名為「三胞胎」的牛排館。
儘管他們並未謀面,卻有不少共通點,像是有相同的飲食喜好、抽同樣品牌的香菸、喜愛摔角、就連喜歡的女性類型也相同,甚至他們在領養家庭中,都有一個同為領養、比他們年長兩歲的姊姊。
不過,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羅伯特、艾迪和大衛,個性上的差異很快就對他們的事業造成負面影響,羅伯特決定退出。
1995年,美國作家勞倫斯萊特(Lawrence Wright)於《紐約客》雜誌發表專欄,揭露了兒童精神科醫生紐鮑爾(Peter B. Neubauer)黑暗的心理學實驗。這對三胞胎感到憤恨難平,因終其一生都被作為實驗對象,且毫不自知地被分配至不同經濟階層的家庭,並與親生兄弟被迫分離,沒有選擇權的被控制,宛若活在《楚門的世界》,最終也釀成悲劇。
原來,紐鮑爾故意將這對三胞胎分散給白領、中產和藍領家庭,只為研究一個目標,「人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究竟是先天因素的作用大,還是後天環境的影響深?」
領養家庭對此完全不知情,只被告知必須對孩子是三胞胎的事保密。三胞胎回憶道,從小到大每年都有陌生人以「領養機構回訪被領養孩子的狀況」為名登門拜訪,給他們做各種測驗,記錄他們的智商、人格特質,並觀察他們的反應,父母也被要求將他們各個階段的行為記錄下來。
當時年事已高的紐鮑爾始終未公開研究結果;而紐鮑爾的助手卻只知道一些實驗的細節,例如三胞胎的姊姊也是紐鮑爾為實驗刻意安排的一部份,但對於實驗成果同樣一無所知。
隨著紐鮑爾在2008年過世,他所有的研究文件被封存在耶魯大學,要到2066年才得以解密,屆時所有涉及實驗的相關人士都已不再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