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對人體骨骼和牙齒的組成、維持神經和肌肉的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很多人都知道,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骨質形成減少容易造成維生素 D 生成不足,進而影響鈣的吸收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甚至骨折。 其實,成年人的鈣攝取量不足也會造成骨質減少,青少年缺乏鈣質則會引起生長發育不良。 因此,為身體補充充足的鈣,是每個年齡層的人都應該重視的事。 補充鈣的最佳途徑是食物,經由食物補充鈣質的效果比保健品更佳。 另外,補鈣不能亂補,過量補鈣也有健康隱憂。 今天我們就來補課,了解10種能有效補鈣的食物搭配以及生活習慣,讓補鈣事半功倍。
01牛奶及乳製品
一直以來,牛奶和乳製品如優格、起司等都是鈣食物絕對的第一名。
牛奶的鈣含量在100~110 mg/100g 左右,更重要的是牛奶中的鈣磷比適中,可以達到31% 的吸收率。
其富含的維生素 D 也是促進鈣更好吸收的重要因素,是不可多得的「天然鈣片」。
每人每天需攝取300 mL 以上的液態奶,牛奶及其製品有助於增加兒童青少年的骨密度。 注意:乳糖不耐受人群攝取牛奶會出現腹瀉、脹氣等狀況,通常無害但令人不適。 如果飲用牛奶後有上述情況,乳糖不耐受人群可選用優格或低乳糖牛奶。
02綠葉蔬菜
幾乎所有的綠葉蔬菜,如菠菜、韭菜、油麥菜、綠花椰菜等等,含鈣量都不低。 苜蓿的含鈣量高達713 mg/100g,薺菜的鈣含量為294 mg/100g。 除此之外,綠葉蔬菜中還含有促進血鈣變成骨鈣的維生素 K,和促進成骨細胞生成的礦物質鎂,它們都是補充鈣質的好幫手。
注意:但要注意,新鮮蔬菜中含有草酸,它會使鈣的吸收率會大打折扣。 建議烹調前燙水,可減少60% 左右的草酸,旺火急油熱炒可去除20% 左右的草酸。
03豆類
大部分豆類只有113 mg/100g 的含鈣量,但有個別翹楚是不容錯過的「補鈣高手」。
四稜豆的含鈣量可達440mg/100g,帶皮芸豆的含鈣量為349 mg/100g,是黃豆的兩倍。 選用合適的豆類製作些開胃小菜,也有助於補充鈣質。
注意:很多人習慣用豆漿取代牛奶,屬於補鈣迷思。 加水做成豆漿後鈣含量會被稀釋,只有牛奶的1/10,補充鈣效率也大打折扣。
04豆製品
在豆製品生產加工過程中加入的滷水或石膏大大增加了鈣含量,所以豆腐、豆腐皮、豆腐乾等豆製品中的鈣含量不容小覷。
豆腐乾(臭乾)含鈣量為720 mg/100g,論補鈣效率是所有豆製品中最高的;以大豆蛋白為主料做成的素大腸,含鈣量為445 mg/100g;常見的 豆腐含鈣量為350 mg/100g。 除此之外,由黃豆發酵製成的納豆,雖然含鈣量不高,但它是維生素 K2的最佳食物來源,能活化骨鈣素,很好地促進鈣進入骨骼和牙齒。
注意:豆製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一次食用過多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脹、反酸等不適症狀,建議一般豆製品每天食用量在100~150g 即可。
05魚蝦貝類等水產品
肉類中真正能補充鈣的當屬各種水產品了,個頭小小的丁香魚含鈣量590 mg/100g,做熟的多春魚的含鈣量也能達到380 mg/100g。 其中帶殼的蝦貝類鈣含量尤其高,不起眼的田螺含鈣量高達1030mg/百克,蝦米含鈣量高達555mg/百克。
06調味品
芝麻醬作為常見調味品,是容易被忽略的補鈣隱藏款。 芝麻經過研磨不僅提高了消化吸收率,芝麻醬的含鈣量在1170 mg/100g,相當於吃一大匙芝麻醬(約25 g),就能攝取到滿足一天的需鈣量。
注意:考慮到芝麻醬的高熱量,不建議天天吃,只要在日常烹調中加入調味,或在捲餅、煎餅等麵點中使用即可。
07堅果和種子
不少人家中常備堅果、種子類當做健康零食,其實它們也是補鈣的優秀食材。 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及多種脂溶性維生素的同時,也含有大量參與骨骼代謝的關鍵因子-鎂。 堅果類中鈣含量最高的是炒榛子,能達到815mg/百克;杏仁和巴旦木的鈣含量也能到260 mg/100g 以上。 種子中,新晉網紅零食奇亞籽的鈣含量為630mg/100g,白芝麻的含鈣量為620mg/100g。
注意:堅果和種子中的脂肪含量較高,不宜食用過多。 推薦每人每週吃50~70g堅果為宜,也就是每天一小把即可。
08穀類
我國膳食主要是以穀類為主,各種穀類穀物當中,鈣含量高的翹楚不多,其中麥片以643 mg/100g 居於榜首,是白面的4倍之多;麩皮鈣含量為206mg/100g。 它們被製作成的全麥麵包,擁有161 mg/100g 的鈣含量,可和牛奶搭配使用,也可將燕麥和黑芝麻一起熬成美味的粥品,補鈣效果更佳。
注意:很多人認為燕麥奶補鈣效果高於牛奶,其實不然。 燕麥奶是燕麥+水的穀物飲料,用“奶”這個詞,主要是它在口感與牛奶類似,適合乳糖不耐受人群食用。
09戶外運動,多曬太陽
長期缺乏戶外運動,久坐不動是讓鈣流失加快的重要原因,增強運動可以減少或延緩骨質疏鬆的發生。 每週至少5天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累積150分鐘以上,鼓勵做一些高強度有氧運動,加強阻力運動如舉啞鈴、彈力帶運動等,每週2~3天。 同時,曬太陽也是補充鈣質的重要方式。 鈣的吸收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維生素 D,有80% 都是在紫外線作用下在皮膚表皮合成的,因此室外有陽光時,千萬別讓身體錯過補充鈣的機會。
注意:由於室內玻璃對紫外線有阻隔作用,室外曬太陽的效果較好。
10改善不良習慣
咖啡因很利尿,會增加鈣質的排出;
碳酸飲料裡富含磷酸,也會與鈣質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鈣,影響鈣質吸收;
吸菸可降低骨密度,增加骨折風險。 根據研究,吸菸者骨量流失率約是不吸菸者的1.5~2倍;
飲酒會減少鈣的攝取、增加尿鈣排泄;
高鹽飲食會攝取較多的鈉離子,而鈉離子的排出則會帶走人體的鈣質;
油炸、燒烤等高油飲食會抑制鈣吸收,同時也會增加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疾病的風險。
「補充鈣質是系統工程,更是一門『吃動平衡』的藝術。」從日常飲食做起,改變過去不合理的飲食結構,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最大限度避免鈣流失造成的 骨質疏鬆等疾病。 對於已經出現缺乏鈣症狀的人群,不要過度焦慮,切勿自行購買保健品或藥品,應由臨床醫師或營養醫師經過科學評估後按醫囑用藥或補充保健品,科學補充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