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1萬步!
不同年齡有“最佳步數”
2022年《柳葉刀-公共衛生》發表的一項研究,對四大洲近4.7萬餘人進行了分析,確定了對不同年齡人群的每日最佳行走步數:18-60歲最佳步 數:8000-10000步60歲以上最佳步數:6000-8000步
走路運動要記住“5要5不要”
走路運動「5要」要想透過走路達到好的運動效果,這5件事要知道:1.要注意監測心率心率可以反映身體的負荷和運動強度,避免過度運動和受傷。運動過程中建議監測心率,最好控制在(220-年齡)*60%-70%範圍或170-年齡。 若運動中出現心慌、胸悶、頭痛、頭暈、疼痛等不適,須立即停止運動原地休息,如10分鐘不緩解需即刻去醫院就診。 2.要學會分配步數中國疾管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吳靜2021年受訪時提到,正常人每天步行10000步左右,步數分配大致為早上3000步、上午至下午3000步、 晚上4000步。 具體分配要以個人習慣和身體狀況為準,其中至少3000步需要略微快速,達到微微出汗的效果即可。 伴隨多種基礎病的老人走路時不要與他人比較,選擇適合自己的步速。 3.要注意膝、踝關節的姿態走路除了要抬頭挺胸外,膝關節、踝關節的姿態容易被忽略。 建議,走路要注意膝關節、踝關節的姿態,有助於保護好膝蓋。 腳步過大時,腳跟先著地,容易出現膝過伸,可能造成腳跟甚至膝關節的損傷。 此外,不要出現「外八字」「內八字」、膝關節外翻和內扣的姿勢。 4.要重視鞋子和路線選擇如果有關節疼痛或膝蓋不穩定的問題,建議選擇平坦的路線,避免走坡路或不平整的地面。 此外,可以選擇柔軟的跑步鞋或緩震鞋,以減輕對關節的衝擊。 5.要注意補充水分
走路運動前,可先喝50-100毫升水;走路運動過程中或剛走完時,若感覺口渴可補充1-2口水,要小口慢嚥,防止因喘息出現嗆咳。
走路「5不要」1.不要上來直接走在正式運動前必須進行充分的熱身活動,時間5-10分鐘,將身體各個關節充分活動開,以防因驟然鍛煉而出現意外。 2.走路時間不要太早提醒:老人不宜過早運動。 過早運動可能會誘發疾病,尤其是溫差大的秋冬季。 3.不要飯後立即走餐後應休息30分鐘至60分鐘再去運動,有冠心病者尤應注意。 4.走路不要單著
老人運動要選擇一個安全的運動環境,尤其患有心臟病的老人忌單獨活動,一定要有家人或朋友陪伴。
5.走路不要駝背有些老人習慣背手溜達走路,上身重心前移,會形成含胸駝背的體態,不能充分活動身體。 含胸、彎腰的走路姿勢會讓經脈得不到很好的舒張,身體得不到應有的氧氣。 脊椎彎曲也會反射到大腦,使人處於緊張狀態,造成大腦過勞,影響夜間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