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結構越來越“老”,媒體形態卻越來越“新”。 當老化遇上數位化,老年人享受「觸網」快樂的同時,沉迷手機的隱憂也日漸顯現。 如何定義老人手機沉迷? 如何引導老年人形成健康、良性的用網習慣?
中國老年網友規模已超1.5億
今年年初,為了豐富老爸的退休生活,魏女士花重金為其辦理了游泳年卡,還經常列出一堆「老爸任務清單」。 誰曾想,游泳卡在吃灰,「任務清單」總是停留在未完成狀態,退休後的爸爸基本上「活」在手機裡。
一天到晚手機不離手倒也罷了,最讓她心生不滿的是,難得一家三口聚齊的晚餐時間,老爸總是匆忙扒拉兩口就撤了,徑直走回房間,選擇最舒服的姿勢半倚 床頭,然後大拇指開始上下翻飛。
沈迷手機的父母不在少數。 社群平台上,有不少網友坦言家中有幾乎同款的「網路成癮父母」。 不停買買買、刷刷刷、玩玩玩,有的甚至掉進陷阱,被騙取錢財。 更讓兒女頭痛的是,父母往往不聽勸,「一說就跟你急」。
「網路成癮老人」之稱,或許有「吸睛」之嫌,但對銀髮族沉迷手機的擔憂,著實不假。
近年來持續關注並參與老年人網路使用行為及習慣的研究。 根據觀察,老年人網路沉迷的話題在近幾年明顯升溫。 這與老年網友數量的快速成長幾乎同步。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資訊中心的統計數據,2022年12月,中國60歲以上網友群體規模就已超過1.5億人。
對老年人來說,網路仍算是個新鮮事物,在快速「觸網」後難免深陷其中,老年人沉迷網路問題也日益凸顯。
那麼,如何定義老年人網路沉迷? 顯然不能只看用網時長,判斷手機沉迷主要有三個維度:過度使用(超長時長)、無法克制使用慾望、對身心和人際等方面有負面影響。
結合當下老年人使用網路終端設備的現實情況,更確切地說,老年人網路沉迷其實就是手機沉迷。 相較於手機使用時長,我們更要關注老年人用手機做什麼。
有一些老年人喜歡用手機拍照,有的會在看書時用手機做筆記,如果是這種使用習慣,即便一天花好幾個小時,也不太可能將其算作沉迷。 界定老年人手機沉迷,第一個要素就是長時間且大量的網路消費或網路娛樂功能的使用,而且對這種應用已經產生嚴重依賴,具有行為戒斷反應,同時已影響到身心健康。
在課題研究中,從多位受訪老年人得知,因為長時間使用手機上網,他們的眼睛、脊椎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而深度沉迷更會讓他們的精神長時間緊張或亢奮,由此帶來了失眠。 此外,也會影響他們參與線下活動的動機。
雖然有一些老年人沉迷手機,但仍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未完全融入數位社會,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地區和農村地區,後者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但無論如何,我們關注並討論老年人手機沉迷議題,讓這個之前處於互聯網邊緣的群體被‘看見’,讓他們的需求被正視,本身就很有價值。
為何老年人熱衷刷手機
「使用與滿足」是我們理解老年人網路沉迷的重要視角。 對老年人來說,不論是退休、空巢,抑或像小萍母親一樣成為“老漂”,這些生活上的變化都意味著他們的社會角色發生了變化,他們在家庭和社會關係中不斷被 邊緣化,會出現一些心理落差,並由此產生尋回歸屬感、價值感和存在感的需求。 當這些需求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有效滿足,他們便會轉向虛擬世界。
相對於「數位原住民」和「數位移民」來說,老年人觸網時間較短,網路帶給他們的新鮮感要遠高於前者,「就像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會不自覺 地花很多時間去體驗,而且他們本來就有較多閒暇時間,網絡剛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平台」。
原本,老人休閒娛樂的平台不該只有這一個。 但現實中,老年人健身活動場所緊缺,老年人文體活動缺乏吸引力,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大城市裡,老年大學一座難求;鄉村裡,留守的老人們湊到一塊兒聊聊天、曬曬太陽,就是僅有的社交了。
不少老年人「遊蕩」在網路中,其實並沒有明確的目的。 「當社會公共資源較少,透過智慧型手機便捷地進入虛擬世界,就成了最省事的選擇,當然也是缺少選擇的選擇。」方師師說。
在一些相關新聞事件的討論中,有人將老年人沉迷網絡甚至被騙,歸咎於老年人自控力差、意志力不強、文化水平不高。 對此,方師師和靳永愛都認為,大可不必對老年人如此苛責。 「追問老年人網路沉迷,我們應更聚焦外在環境和一些客觀的條件,審視那些社會文化因素。」方師師說。
線下活動的匱乏,將老年人推向網路世界。 而一旦老年人跨入這個「美麗新世界」的大門,那些手機應用隱藏在設計和使用中的「上癮」機制就開始啟動了,讓人不斷投入情感、時間和金錢,欲罷不能。 方師師說,以「殺時間」最多的短視頻應用為例,App多是豎屏,而且設計成便於單手操作的上下滑,裡面還經常會出現高飽和度、高亮度、高刺激的 效果,讓人挪不開眼睛。 在互動中,手機螢幕中出現的人臉距離是如此之近,很容易培養出情感。 而用戶一旦覺得與主播們建立了親密的聯繫,就總想多看多聊,如果發生了下單購物行為,就會想再看看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買。 「就是這樣一整套機制,將人的情感、時間和金錢這三項資本投入串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驗,並不斷被強化。」方師師說。
如果說這套「上癮」機制是面向所有網友的,那麼基於演算法的「大數據殺熟」就屬於客製化了。 方師師介紹,一些網路運營者透過對老年人的上網行為進行追踪,然後用算法模型進行精準計算,獲取老年人的使用行為和需求,最終通過所謂精準的信息推送,實現對老年人“流量 」的「收割」。 而這種策略也可以輕易「拷貝貼」到其他手機應用軟體中。
共建數位包容的老齡社會
「年輕人與老年人雖然同處一個互聯網,但很多時候卻彼此隔絕,這也提示了人們『資訊繭房』的存在。」方師師說。 年輕人不知,老年人不說,使得老年人長期處在內容品質較差的網路中而不自知。 假的訊息、拼接痕跡明顯的圖片,年輕人對此嗤之以鼻,老年人對此卻篤信不疑。
年齡是橫跨在中老年人與數位時代之間的一道鴻溝,數位鴻溝並不單單指有沒有智能設備、能不能上網,對數字技術的利用與掌握不夠而產生的“技巧溝”,無法在 網路社群中參與表達自我的“參與溝”,都是更需要被注意的深層“數位落差”。 使用鴻溝的存在不僅限制老年人獲取資訊的全面性與實效性,影響老年人的風險感知能力,同時也加大了老年人被社會排斥的可能性,對老年人公共事務和公共活動參與造成不利 影響。
人口結構越來越“老”,數位科技卻越來越“新”。 「數位化」與「老化」兩大浪潮勢不可擋,並交會融合。 在此背景下,一個廣泛的社會共識是,不應將龐大的老年族群遺忘在數位化浪潮之外。 我們不能僅僅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