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真的降溫了,一早一晚明顯感覺天氣冷颼颼。 冬季天氣變化,想要自己不生病感冒,就要知道防寒保暖。
降溫了,這五類人千萬別凍著
01–肺不好的人
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受凍。 因為慢性肺病的患者一般身體虛弱,寒邪易乘虛而入,造成氣管、支氣管等痙攣,從而誘發氣管炎、支氣管炎、支氣管氣喘的發作或加重。
02–心血管不好的人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心系疾病多與機體內的津、血運作不良相關。 由於津、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因此津、血的運行狀態受外界溫度影響很大。
03–胃腸不好的人
胃是多氣多血之腑,寒則收引,受涼後氣血運轉不暢,則會諸症蜂起,或吐或洩,或脹或痛。 胃腸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性潰瘍等患者,對待降溫要小心。
04–關節不好的人
在刮風、下雨、下雪、寒潮等天氣變化來臨時,約有90%的人都會出現關節疼痛或疼痛加重的症狀。 因此,關節病患者千萬不能受凍,尤其要對人體重要部位加強保護,寒冷會讓關節炎患者感到不適。
05–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也要警覺降溫,注意不要讓自己感冒。 因為長期或不定期的高血糖會使人體白血球的吞噬能力降低,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
在冬季,身體這五個部位別凍著
頭部:諸陽之會
頭為諸陽之會,如果保護不好,陽氣會喪失。 秋冬季尤其不宜晨起洗頭,否則易受風寒。 老人、心臟血管疾病患者、偏頭痛族群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頭部,天冷時,最好戴個帽子。
頸部:血管頗多
頸部有許多血管,頸部血管受冷,不利於腦部供血,也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狀的感冒。 而且長期伏案工作的白領們,肩頸會有勞損,再不注意保暖,很容易雪上加霜,酸痛加劇。 感覺肩頸涼的人可以出門給自己圍個圍脖。
腹部:臟器眾多
腹部有許多重要經脈如脾胃經、肝腎經穿過,任沖督三脈起於腹腔內。 此處受涼將引起腹部經脈氣血瘀滯不通,對髒器功能都會有影響。 對於老人和小孩,或是有胃病、宮寒的女性來說,不妨貼身穿一件背心,出門的時候也可以穿一件坎肩或是馬夾,護住腰腹部。
關節:呵護全身
關節應格外注意,若在陰冷、潮濕的天氣穿著裙裝,腿部會因風寒的襲擊而出現發涼麻木、酸痛不適等症狀,久而久之會引起慢性風濕性關節炎。 若是膝關節覺得冷,可以為自己加一個護膝,或是將雙手搓熱覆在關節上。
腳踝:距心臟遠
“寒從腳生”,腳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腎和脾胃的經脈都起源於腳,但由於雙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如果腳部受寒 ,則血液流動瘀滯,全身血液供應將出現不足,臟器功能繼而受損。 常熱水泡腳,可暖全身,防止經痛等寒病的發生。
五個「一」保暖
一碗羊肉湯
《金匱要略》中有一款非常著名的溫補方劑-當歸生薑羊肉湯。 在這道湯中,當歸有活血養血的功效,是中醫常用的補血藥;生薑可強禦水汽,把身體裡多餘的濕寒除掉。 羊肉熱性,可溫中補虛。
取當歸20克,生薑30克,羊肉500克,把羊肉熬爛,放紅糖,再稍燉下即成。 此湯對治療凍瘡也非常有效。
一盆泡腳水
寒氣一般都是從腳底侵入。 熱水泡腳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緩解疲勞的作用。 一般40攝氏度左右的水溫即可(不燙手)。
也可加入一些中草藥,具有溫經作用的有:透骨草、川椒、乾薑、桂枝;有活血通脈功效的有:紅花、當歸、雞血藤、艾葉。
一杯暖身茶
茯苓蜂蜜茶:茯苓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提供充足的熱量,與蜂蜜一起搭配飲用,可以保證機體得到充足的能量,以抵抗寒冷。
一套保暖衣
秋冬保暖有個穿衣口訣:內貼中松外收口。 內衣貼身,中層寬鬆,外套防風。 內衣最好柔軟貼身,有助於增加保溫性。 中層的衣服吸濕性要強,不要太緊,保持乾燥。 外套一定要防風,最好在領口、袖口、腰部、腳踝處有收口的設計,可以防止冷空氣趁虛而入。
一按勞宮穴
天冷容易手涼,人們習慣搓手取暖。 我們手上有一個暖氣開關──勞宮穴,天冷按摩勞宮穴可以保暖。
勞宮穴五行屬火,可以採用按壓、揉擦等方法做逆時針的按摩,每次按10分鐘左右,每天2-3次,能夠起到暖手助熱、寧神養心、促進睡眠的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