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十度的氣溫打得人措手不及。 大降溫讓很多人都關心起如何「吃出溫暖」的話題。
吃哪些食物能讓人感覺更溫暖呢? 是不是只要吃熱量高的食物,就能提供身體熱量呢? 傳統所說的「溫性食物」是不是真的有效果呢?
高熱量 ≠ 高溫暖
肌肉多比脂肪多抗凍
吃豬油、吃蛋糕、吃曲奇、吃油炸食品……這些對於提高抗寒能力基本上沒什麼幫助。 我們可以把人體看成一個暖氣工廠,這個工廠的燃料就是食物當中含熱量的成分,包括脂肪、澱粉和糖。 工廠燃燒的鍋爐,是人體細胞中的粒線體。 工廠的產品,就是人體製造出來的能量,包括讓身體溫暖的熱量,還有能推動人體血液循環、細胞更新、組織修復、工作學習等各種事物所需的化學能量。
吃大量的高熱量食品,其實就是送很多燃料給這個工廠。 沒有燃料必然會停工,所以,長期來說,每天吃的食物太少,熱量太低,人一定是不抗凍的。
但是,即便這些燃料堆積如山,也不一定能順利、有效率地燃燒,讓鍋爐充分放出熱氣。
假如人體細胞當中的「鍋爐」太少,或是進料管道出了問題,或是工廠指揮系統下達指令,要求降低生產效率……那麼就算有足夠的燃料,產出的熱量還是不能滿足需求。
那麼,誰是「鍋爐」呢? 剛才說了,就是細胞中的粒線體。 肌肉細胞中的粒線體多得密密麻麻,所以一個人身上的肌肉越多,越充實發達,細胞中的粒線體總量就越大。 而身體的脂肪比例越大,粒線體總量就越少。
這樣一說就能明白──肌肉多的人產熱能力強,脂肪比例高的人產熱能力差。 運動員通常不怕冷,練健美的人冬天也穿得很單薄,就是因為他們肌肉充實,產熱能力強。 胖子雖然有脂肪層來保溫,但仍然不比其他人抗凍,因為他們產生的熱量本來就少。
當然,那些又缺脂肪,肌肉又少,皮包骨的瘦人,自然就更不抗凍了。 他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增加食物,同時好好健身,充實肌肉,增加自己的「鍋爐」數量。
血管暢通、血液循環速度加快
人會覺得身體熱了起來
至於到底怎麼讓人能多感受溫暖,這裡不只有鍋爐的問題,還有管道的問題。 用來幫助燃燒的氧氣是怎麼送到人體供熱工廠的? 產生的熱量又是怎麼送到全身的? 靠的是血管中的血液流動。
人們常說“熱血”,血真是熱的。 溫熱的血液,就像北方的暖氣管道,把生物氧化產生的熱量送到全身各處。 運動的時候,血液循環速度加快,身體的熱量產生增加,並以更快的速度把熱量送到全身,所以人就感覺熱了。
如果屋裡的暖氣管道堵了,或是管道中的熱水流動速度太慢,屋裡一定會熱不起來。 人體也是一樣的,老年人的血管硬化了,血管堵了,心臟泵血能力弱了,血液流動速度慢了,產熱能力就會下降,所以他們更怕冷。
常運動的人,本來肌肉比例就大一些,心臟還特別有力量,泵血能力很強,血液循環又順暢,身體的產熱效率和傳熱效率更高,自然就不那麼怕冷了。
有些食品能夠促進血液循環,讓氧氣和葡萄糖的運輸速度加快,體表散熱的速度加快,也能讓身體感覺溫暖。 因為沒有足夠的氧氣,鍋爐就不能熊熊燃燒,而氧氣是靠血液來輸送的。
比方說,吃加了香辛料的食品,辣椒、胡椒、小茴香、孜然、蔥薑蒜之類,都有幫助消化和改善血液循環的效果,有利於改善身體的產熱和散熱能力。
傳統「溫性」食物能讓人暖嗎
蛋白質的熱效應最高
那麼,有沒有一些吃了讓人感覺溫暖的食物呢? 那些傳統上所謂的「溫性」食物,真能讓人感覺到溫暖麼? 所謂溫性食物,是傳統醫學的說法。 顧名思義,溫性食物,就是那些讓人身體感覺更溫暖的食物。 古人的說法一點都不抽象,是極端具象、容易理解的。
其實食物多多少少都會讓人感覺到溫暖,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所以,很多人會有這樣的體驗:進餐廳前會覺得冷,而從餐廳出來,身上就熱呼呼的了。
這是因為,無論蛋白質、脂肪或碳水化合物,多少都有點熱效應。 只不過,蛋白質的熱效應最高。 蛋白質所含的熱量當中,30%都會作為體熱釋放出來,而碳水化合物只有5%,脂肪則更少。
有些食物能提供更多的蛋白質,會讓我們在飯後覺得更溫暖,像是肉類、蛋類,特別是瘦的牛羊肉。 人們吃完涮羊肉會渾身冒汗,如果只吃涮白菜、涮麵條,是不可能達到同樣的溫暖效果的。 其實,有些減肥方法要求人們多吃瘦肉,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利用蛋白質這種「浪費能量」的散熱效應。
貧血的時候,人體供氧不足,生物氧化效率下降,就會更怕冷。 所以,富含鐵的牛羊肉和動物內臟對維持血紅素水平有幫助,對抗冷也有幫助。
而甲狀腺素就像是暖氣工廠的控制中心,如果工廠決定提高產能,暖氣效果自然會大大增強。 缺碘時,營養不良,或長期過度疲勞時,可能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人體會特別怕冷。 透過合理營養,或使用一些藥材,如果能夠幫助調整甲狀腺素等促進生物氧化的荷爾蒙水平,也是有利於溫暖身體的。
有的食物能促進消化吸收,讓人體從同樣的食物中吸收到更多的營養成分,當然也有利於產生更多的能量。 而有些食物則含有過多的抗營養因素,對消化能力較弱的人來說,妨礙了營養成分的利用,人就會更加怕冷。
冷食物會使胃腸道血管收縮
降低食物消化吸收的效率
天冷的時候,人們喜歡吃熱呼呼的食物。 由於冷食物會使胃腸道血管收縮,降低食物消化吸收的效率,雖然健康人能慢慢把食物的溫度暖到體溫,但畢竟需要時間,需要耗費能量,而且冷刺激本身會令部分人的 胃腸感覺不適。 所以,天冷的時候吃一些熱呼呼的食物,確實是比較可靠的事情。
食物的消化吸收速度本身就和溫度有關,降低溫度的時候,動物食物中的脂肪會凝固,要乳化它、吸收它,都會加大難度。 同時,澱粉類食物冷食也會增加慢消化澱粉和抗性澱粉的比例。 甚至有研究發現,即使是不需要消化的葡萄糖水,在冷著喝的時候,吸收速度都會變慢。
由此可見,怕冷、體弱、消化不良的人,更適合吃熱騰騰的食物。 當然,如果身體很強壯,消化能力很強,就不必太顧忌食物的溫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