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假日後消食 可靈活利用藥膳湯水

春節合家歡聚,難免正餐大魚大肉加前後年貨零食,不少人容易出現消化功能失調。 加之當下雨水已過,天氣變暖,早晚溫差較大,各種呼吸及消化系統疾病多發。

節制飲食內調脾胃

春節期間,美食的誘惑真的很難抵制,但沒有節制的暴飲暴食,不僅會加重脾胃負擔出現食積,還會引起氣血生化不足,導致肺氣虛,使人體的防護牆變得薄弱,給 外來病原提供可乘之機。 應注意節制飲食,尤其是肉類、油膩、煎炸等難消化食物。

合理休息適量運動

飲食之外,不妄作勞避免熬夜、確保充足睡眠、適當鍛鍊身體,也能提升身體抗病能力。 運動不宜劇烈,不宜大汗淋漓、氣喘吁籲,否則可能耗陽氣,易被外界病原侵襲。 建議進行節奏和緩的運動,如打太極、瑜珈、八段錦等。 此外,陽光明媚之時,可以去人少的地方曬太陽。

中醫消食推薦兩個小妙招

如果節日飲食過量,需要及時幫脾胃調理一把。 德叔在這裡向街坊們支招:食積引起的胃脹、納差、口臭、大便秘結者,推薦一道茶飲、一個穴位按摩法。

一道健脾消滯飲

食材:山楂15克,麥芽20克,雪梨1個,陳皮3~5克。

做法:食材洗淨,雪梨切塊,煮水代茶飲。

另外,喉嚨痛、咽乾,或伴隨咳嗽,少許黃痰者,建議中藥漱口:崗梅根20克、薄荷10克、桔梗10克、甘草10克,煮水後用藥液漱口,每天 1劑。

一套穴位按摩消食法

選穴:大陵、支溝、足三里。

大陵:位於腕掌橫紋中點處。

支溝:位於前臂背側,手腕關節上3寸(4橫指)處。

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側,膝蓋骨下方內外側均有一凹陷,在外側凹陷向下3寸(4橫指),距離脛骨(小腿骨)往外1橫指(中指)處。

操作方法:用拇指或食指指腹,置於穴位處按揉,力道適中。 每個穴位按揉150~200次,每日1次。

保護易感人群 推薦藥膳預防

紫蘇黃耆薑棗飲

食材:紫蘇葉15克,黃耆15克,陳皮5克,薑4~5片,紅棗(去核)2~3枚,冰糖適量。

適合人群:氣虛為主者,表現為平素易感,容易疲勞,或出現鼻塞,流清涕,打噴嚏,怕風怕冷等。

陳皮五指毛桃煲竹絲雞

食材:竹絲雞1隻,五指毛桃40克,陳皮3~5克,薑3~4片,精鹽適量。

適合人群:陽虛、脾胃虛寒為主者,表現為胃口欠佳,口淡,口涎偏多,進食後容易胃脹,大便偏爛等。

當歸煲羊肉

食材:羊肉350克,白蘿蔔100克 ,胡蘿蔔50克,枸杞10克,當歸5克,生薑2~3片,精鹽適量。

適合人群:腎陽虛為主者,怕風怕冷,手腳冰涼,腰膝酸軟,夜尿頻,大便爛等。

石斛陳皮燉甲魚

食材:甲魚1只,豬瘦肉150克,山藥(鮮品)100克,石斛15克,陳皮5克,薑2~3片,精鹽適量。

適合人群:陰虛為主者,咽喉不適,頻繁清嗓,咽乾,口乾,或伴乾咳,少痰,大便乾結等。

健脾化濕湯

食材:鯉魚1條,炒麥芽20克,薏苡仁20克,陳皮3~5克,白術15克。

適合人群:痰濕為主者,容易困倦,頭身困重,胸悶,痰多,胃脹,大便溏洩或黏膩,苔厚膩等。

節慶後飲食 解膩食譜推薦

飲食不節,吃得太肥膩,腸道要罷工怎麼辦? 廣醫三院臨床營養科主管曾青山推薦,這幾樣餐前小吃、主食、糕點和茶飲適當搭配著吃,不但解膩還能助消化——

餐前點心—醋蘿蔔

過節聚餐,多有魚有肉而且分量不少,曾青山建議在吃正餐前,可以先吃點醋蘿蔔——醋有助增進食慾,白蘿蔔則健胃消食,泡成醋蘿蔔,口感爽脆 又開胃,不只是餐前,餐中配搭著適當吃也很解膩消滯。

主食——三色藜麥飯

曾青山提醒說,過節餐桌上大魚大肉再多,也應適當吃點主食。 她建議可吃些粗糧,如三色藜麥飯——一種由米和三色藜麥以2:1的比例混合煮成的飯。

三色藜麥含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多種胺基酸和礦物質,低熱量低脂;將其與米混合煮成飯,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加速代謝。

糕點——山楂糕

山楂糕是取山楂果汁配以白糖、瓊脂凍結而成,口感爽滑,細膩可口,有助於消積化滯解膩。

茶飲-綠茶普洱茶

綠茶:綠茶提神解乏,含有大量胺基酸與維生素,具有生津止渴,抗氧化,促進新陳代謝,緩解口腔異味等作用。 不過曾青山提醒,空腹、胃寒者應少喝。

普洱茶:普洱茶解困醒腦,普洱熟茶性溫,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暖胃。 曾青山說,醇厚的普洱茶進入腸胃形成的膜附於胃表,對胃有保護作用。 但普洱茶適合溫飲不宜燙飲、冷飲,宜清淡為主,少喝太過濃釅的茶。

相關標籤
Facebook

熱門話題

推薦閱讀
搜尋
A white pill on a blue background
VOCO 提供您語音新聞的新選擇,同時賺取金幣、兌換商品

© 2022 VOCO Media – All Rights Reserved.

A white pill on a blue background
VOCO 提供您語音新聞的新選擇,同時賺取金幣、兌換商品

VOCO News 向世界傳播各種新聞,包括時事、體育、娛樂、社區新聞和專業出版物,觀眾可以通過他們的視角更好地了解世界。

Newsletter

Sign up to our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