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寶林茶室中毒死者驗出的米酵菌酸是什麼?

寶林茶室中毒死者驗出的米酵菌酸是什麼?

台灣台北市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風波延燒,衛福部次長王必勝週四(3月28日)宣布重大發現,解剖發現其中1名死者血液中檢出罕見的「米酵菌酸」,這是台灣首次檢出這項毒素。而究竟米酵菌酸是什麼?該毒素如何產生?中毒又會出現哪些症狀?

|延伸閱讀:台灣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 衛福部:死者血液驗出米酵菌酸

首先民眾最關切的是中毒後會出現哪些症狀?專家指出,米酵菌酸中毒的發病症狀包括:胃部不適,噁心嘔吐,腹脹、腹痛等;重症者可能出現肝腫大、肝功能異常、肝昏迷等,嚴重則可能致死。

目前米酵菌酸中毒沒有解藥,只能透過支持療法舒緩疾病症狀,例如,中毒者若休克,可能施打強心劑,若不能呼吸則可能需要插管治療。

米酵菌酸是什麼?

綜合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澳門特別行政區市政署官方資料,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產生,這種細菌在土壤及植物中無處不在。最佳生長溫度為攝氏37度;產生唐菖蒲伯克氏菌的最理想溫度約為攝氏26度。

米酵菌酸無臭、無味 食物外觀完全無法察覺

文獻指出人類因食用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特別是發酵椰子天貝 (coconut tempe,一種由椰子漿發酵後製成的傳統食品) 和玉米產品而中毒。當上述食品經歷不完全發酵時,米酵菌酸的毒素就會增加。然而,米酵菌酸無臭、無味,受影響的食品具有正常的外觀、氣味和味道。

台灣曾經驗出米酵菌酸?

在台灣,曾經在腐敗的杏鮑菇和具鳳梨果腐病的鳳梨中鑑識到此病菌。

關於米酵菌酸在人體中的毒物代謝動力學和致死劑量的資訊甚少。一項訊息顯示,只要1-1.5毫克的米酵菌酸就可能對人類致命;另一個來源表明,口服的半數致死劑量 (LD50) 為3.16毫克/公斤。對小鼠的研究顯示,口服的LD50為0.68-6.84 mg/kg,靜脈注射的LD50為1.41 mg/kg。另一項針對大鼠的研究顯示,口服2 mg/100 g的劑量會在2-5小時內導致死亡;在同一項研究中,大鼠最初服用1 mg/100 g的劑量後存活,但在48小時後重複劑量則導致死亡。

台灣為何現在才出現首宗中毒案例?

台灣過去沒有出現因米酵菌酸食物中毒案例,然而,該毒素在中國、香港、越南等地都曾引起嚴重食安問題。也因此目前有輿論猜測,此次案件可能是由於食材自國外進口而爆發。

中國廣東揭陽市在2020年時,也有多人吃了含有米酵菌酸的粿條後,出現1人死亡、2人重症的災情。

相關標籤
Facebook文章評論
推薦閱讀
A white pill on a blue background
VOCO 提供您語音新聞的新選擇,同時賺取金幣、兌換商品

VOCO News 向世界傳播各種新聞,包括時事、體育、娛樂、社區新聞和專業出版物,觀眾可以通過他們的視角更好地了解世界。

Newsletter

Sign up to our newsletter

[ays_poll id=2]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