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塵埃落定,共和黨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以壓倒性優勢勝出,他已在美西時間週二(11月5日)晚間11點30分左右於佛州西棕櫚灘會議中心登台發表勝選宣言,宣布成功擊敗民主黨對手賀錦麗(Kamala Harris)。
此次選舉自開戰以來波折不斷,甚至被多家媒體譽為「美國史上最重要的選舉」之一。然而,為何賀錦麗會在這場激烈競爭中遭遇如此重挫?選民究竟看中了川普什麼,讓這位政治強人再度入主白宮?
民主黨臨時換將 拜登退選為時已晚?
拜登於今年7月因在第一場總統辯論大會中表現不佳而宣布退出總統選舉,並正式提名副總統賀錦麗為民主黨候選人。
儘管賀錦麗在接棒後迅速展開競選活動,並試圖拉攏中間選民,然而,由於拜登的突然退選及民主黨選戰策略的倉促調整,未能有效提振選民對她的信心。不少人批評她在副總統任內的曝光率和政策影響力都不明顯,使選民難以看到她的具體施政作為。這導致一些選民在選擇川普和賀錦麗之間,最終轉向前者,認為川普更能解決當前經濟和安全方面的挑戰。
川普躲過暗殺 「美國英雄」形象迅速崛起
川普在7月遭槍擊未遂事件,震驚全國。《美聯社》記者武奇(Evan Vucci)更是在事發當下拍攝了一張川普右臉濺血仍振臂高呼「戰鬥」的照片,成為美國政治名場面;同時加深了川普堅韌不屈的「美國英雄」形象,許多包含像馬斯克(Elon Musk)的支持者們認為,川普的從容應對顯示出他面對危機的強大心理素質,而這種領袖氣質正是美國在動盪時期所需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川普遇槍擊後,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在社群媒體X平台打破沉默,稱讚川普在此事上展現了風度與勇氣。要知道,貝佐斯已有9個月未在X平台公開發言,而他在這之後的第二次公開聲明,則是宣布旗下傾向民主黨的媒體《華盛頓郵報》不再替任何總統候選人背書。
美國人要的是什麼?
「笨蛋,問題在經濟!」(It’s the economy, stupid!)這句話是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柯林頓(Bill Clinton)競選團隊的口號之一。時至今日,該金句仍能適用於任何國家,當然也包括美國。
根據《紐約時報》與謝納學院(Siena College)選前所做的民調,經濟議題仍是選民最關心的問題,而川普在這方面的信任度明顯超越對手。
在過去四年中,拜登政府面臨嚴峻的經濟挑戰,尤其是在通膨和生活成本方面,影響深遠。新冠疫情之後,美國經濟一度快速復甦,但隨之而來的是物價飛漲的通膨壓力。2023年,美國的通膨率一度突破9%,達到40年來的高點,使家庭日常開銷大幅增加。許多美國民眾對政府應對通膨的措施並不滿意,認為政策反應遲緩,未能及時抑制物價上漲。
此外,雖然拜登政府在基礎建設和新能源產業上投入大量資金,但這些長期項目對民眾生活的直接影響有限。失業率方面,儘管官方數據顯示就業市場穩定,但部分行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仍因成本增加而縮減人力,造成局部地區的失業率上升。隨著物價和房租不斷攀升,許多家庭的財務壓力加劇,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更是首當其衝。
川普的經濟政策
川普在競選中將自己定位為解決經濟困境的「實幹派」,提出通過削減聯邦開支和減少政府規範來促進經濟增長,並且將能源生產置於優先地位。這些政策幾乎與拜登背道而馳。
另外,川普也強調自己在過去任期中的經濟政策,包括減稅、增加就業機會,以及對中小企業的扶持。他提出的經濟振興方案瞄準減少通膨、降低生活成本和提高工資,對選民而言極具吸引力。與此相比,賀錦麗的經濟主張則顯得模糊,未能有效打動對經濟深感不安的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