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搜尋

政見發表會/賴清德推健康、勞工、金融政策 「不可回頭依賴中國」

賴清德

台灣2024總統大選最終場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於當地時間週四(12月28日)晚間登場,民進黨籍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先是就新北市一所國中所發生的致命校園暴力案件表示悲痛,成未來將落實社會安全網2.0,隨後以健保為第一項主題展開政見發表。

賴清德首先提出打造健康台灣的政策,因此提出推動「健康憲章」的概念,認為所有重大政策都不得違反民眾的建商原則。他也提議擴大醫療支出,解決醫護人員工作條件問題,包括調整醫護薪水,同時應提出各項好的醫療計畫,包括結合公衛、營養、體育等方面,在發揮健康促進效果。

此外,針對長久蟬聯台灣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賴清德認為應協助重大疾病患者,除癌症外也涵蓋其他「急、重、罕、難」疾病。賴清德同時認為應該寬列預算,包括設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確保病患可以接受最先先進急性統性的醫療照顧。

針對台灣健保制度,賴清德也提出三項改善方針、以確保健保永續經營。首先,應讓健保經費的來源更加多元化,並且應檢討健保各項支出的效率。其次應建立「以人為本」的制度,包括整合醫院診所、長照及居家服務等,並應該落實分級醫療、重視基層醫療。

賴清德也提到,應強化雲端先進科技,推動包括在宅醫療及遠距醫療,讓偏遠地區也能獲得醫療資源,順勢推動台灣健康產業發展。

賴清德第二輪發言時強調,自己從政以來一直積極關心勞工、農民及弱勢群體,也積極推動修改勞保條例,未來政策規劃也有涵蓋。

賴清德在勞工權益方面提議,他將鼓勵資方提撥超過6%退休金,並持續挹注勞保經費;引進「產官學研」來培養人才,同時也會加強推動青年就業方案,以解決學用落差問題。

他並主張提高龍宮薪資,若當選將繼續善用現任總統蔡英文所推動的《最低工資法》,根據物價指數或經濟成長指數來調整基本薪資。

農業部分,賴清德提出台灣農業缺工、從業者老齡及行銷渠道等問題,主張「以農立國來推動幸福農業」、提出五大政策。

  1. 安全農業:推動生產履歷、有機耕種及友善耕種,以確保農產價格。
  2. 科技農業:發展機械化及設備現代化,用科技解決缺工等問題。
  3. 建立農業完整產業鏈:賴清德主張應建立從生產、加工、分級、包裝到行銷的完整農業產業鏈,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民間的農漁會及合作社共同合作推動。
  4. 推動冷鏈系統:賴清德強調此舉旨在保鮮農產品、保障價格、有利推銷。
  5. 農產外銷:賴清德承諾將協助農民將作物外銷到更多國家,包括目前台灣農產已經插旗的日本、南韓、新加坡、美國及加拿大等國。他並提及中國近年來把農產進出口當做政治手段,因此更需要把台灣農產銷售到更多國家。

針對對弱勢群體的照顧,賴清德表示他將把過去擔任台南市長期間所實施的修繕房屋方案推廣至全台灣,與職業工會合作成立「做工行善團」,幫助低收入戶、獨居老人等弱勢群體修繕房屋,有安全的棲身之所。

醫學出身的賴清德在第三輪發言中將金融產業比做台灣的血液系統,是輸送氧氣與養分的關鍵,且金融產業為台灣創造無數工作機會,對推動台灣產業進步、對國民生產毛額的貢獻都功不可沒。

不過賴清德表示,目前台灣的金融業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包括國內投資標的還有待提升以消化金融業的資金;政策應進一步鬆綁,好讓產業能有更寬廣的發揮空間;最後則是數位轉型與淨零轉型的挑戰。

針對上述問題,賴清德提出推動金融產業的多項政見,首先是政府將攜手金融業投注國內重大公共建設、扶持台灣中小企業;推動法令鬆綁,將台灣打造成「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強化金融產業軟硬體建設,讓台灣成為金融科技發展中心,打造金融「沙盒」、栽培金融數位人才。

此外,賴清德也提出在2030年之前投入9000億新台幣用於淨零轉型,讓台灣成為亞洲永續金融的模範。他並認為,金融服務也是人權的一部份,應該像水電一樣方便獲取,讓普惠金融更加完善、有助社會安定。

最後,賴清得強調「金融安全就是國家安全」,金融發展的根基在信賴,也是與國際合作的關鍵,承諾將加強金融資訊安全及基礎設施安全。

賴清德在本次政見發表中也不忘抨擊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及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的兩岸政策,稱兩人一個主張九二共識、一個主張兩岸一家親,都是依賴中國的老路,認為台灣絕對不能走回頭路,尤其台灣在蔡英文的帶領下已經走進世界,許多合作條約都在推進、絕對有辦法在國際佔有一席之地。

針對民進黨政府執政期間中華民國邦交國數量不斷探低,賴清德相當不滿藍白陣營只批評台灣政府,卻不批評中國野蠻。

賴清德還稱,所謂兩岸一家親與推動服貿的主張背後是否有「一個中國原則」?將如何保障台灣主權?認為有關立場對台灣不利、絕不是台灣應該走的路。

相關標籤
Facebook文章評論
推薦閱讀
A white pill on a blue background
VOCO 提供您語音新聞的新選擇,同時賺取金幣、兌換商品

VOCO News 向世界傳播各種新聞,包括時事、體育、娛樂、社區新聞和專業出版物,觀眾可以通過他們的視角更好地了解世界。

Newsletter

Sign up to our newsletter

[ays_poll id=2]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