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晶片巨頭英特爾(Intel)週三(3月12日)宣布,任命前董事會成員陳立武(Lip-Bu Tan)為新任執行長,並將於3月18日正式上任。這一消息推動英特爾盤後股價飆升11%,但同時也證明了前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改革的失敗,以及英特爾長期戰略方向的混亂。

誰是陳立武?半導體與創投界的關鍵人物
65歲的陳立武是半導體產業中備受尊敬的重量級人物。他曾是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巨頭益華電腦(Cadence Design Systems)的執行長,在他的領導下,益華的股價大漲44倍,成為該領域的主導企業之一。此外,他在創投領域也闖出一片天,被《富比世》譽為「亞洲創投先驅」,並因其在科技產業的廣泛影響力,被評為人脈最廣的高階主管之一。在2016年,他還拿到了「張忠謀博士模範領袖獎」。
陳立武的學術背景同樣強大。出生於馬來西亞,在新加坡成長,畢業於南洋理工大學主修物理,隨後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核能工程碩士,最後轉至舊金山大學取得MBA學位。他的技術專業與財務戰略雙重優勢,使他在半導體產業與投資界都擁有重要地位。
|延伸閱讀:英特爾宣布陳立武接任執行長 盤後股價大漲11%
曾短暫加入英特爾董事會 與季辛格決裂後閃辭
陳立武並非英特爾的陌生人。2022年,他受邀加入英特爾董事會,被賦予協助公司重振業務的重任。到了2023年10月,他的職責擴大,負責監督英特爾的製造營運。然而,不到一年時間,他在2023年8月突然辭去董事會職務,當時引發外界關注。根據《路透社》報導,他的離職並非個人因素,而是與季辛格在改革策略上的嚴重分歧。
陳立武認為,英特爾的改革需要更激進的手段,特別是在組織精簡、人事調整、代工業務發展以及AI佈局等方面。他主張裁撤不具工程價值的中層管理職位,以提升公司效率,並加速英特爾的AI佈局,以迎戰輝達(NVIDIA)與AMD。然而,這些建議在董事會內部引發爭議,尤其是季辛格並不認同這種大刀闊斧的做法,導致雙方衝突加劇,最終促使陳立武選擇離開。
季辛格改革失敗 英特爾陷入困境
陳立武的回歸,象徵著英特爾對季辛格時代戰略的否定。季辛格於2021年重返英特爾,並試圖將其打造成世界級晶片代工企業,希望能與台積電(TSMC)競爭。然而,英特爾的代工業務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未能在技術與市場份額上迎頭趕上。此外,季辛格時期的AI佈局極度遲緩,錯失對OpenAI等關鍵技術的投資機會,讓英特爾在AI競爭中被輝達與AMD遠遠拋離。
更嚴峻的是,英特爾的營收與市場份額持續下滑。面對晶片需求放緩與台積電技術優勢擴大,英特爾在2023年進一步陷入困境,董事會內部對季辛格的改革成果逐漸喪失信心。最終,季辛格在2023年12月遭董事會逼退,標誌著他三年改革的徹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