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搜尋

台灣人怕吃到米酵菌酸 衛福部:避污名化將討論改名

寶林茶室中毒死者驗出的米酵菌酸是什麼?

台灣台北市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為台灣首次驗出米酵菌酸,所有死者及患者都被驗出該毒素,讓粄條、米苔目等米食店生意受到波及。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近日表示,米酵菌酸產生有三大條件,過往案例也少,民眾不用過度恐慌。而由於「米酵菌酸」的名稱讓不少民眾擔心,當局將與專家討論是否改名,以免污名化米製品。

|延伸閱讀:台灣寶林茶室食安風波21例通報 2死者+6患者均檢出「米酵菌酸」

|延伸閱讀:寶林茶室最新進展 廚師手部驗出「米酵菌酸」

王必勝說明米酵菌酸產生有三大條件,首先要有唐菖蒲伯克氏菌的特定亞種,此菌過往在台灣沒有紀錄,雖然產生的毒素很強,但也不是強勢細菌;第二,此菌多是污染澱粉、椰子類;第三,是要在溫度攝氏22到33度的中性環境,食物有輕微發酵情況下,才會產生。

此外,「米酵菌酸」的名稱讓不少民眾擔心,米食是否也會產生此毒,部分餐廳更直接停售米粉等米類製品。

王必勝指出,米酵菌酸是中國等地使用的名稱,為避免污名化台灣常用主要食材、造成民眾誤會,預計本週將舉行專家會議,討論是否改從英文Bongkrekic Acid音譯叫「邦克拉克酸」,改名為「椰黍菌酸」也獲討論,但也擔心椰子、玉米等食材受影響;並將討論因應唐菖蒲伯克氏菌的食材保存原則等因應作法。

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教授孟孟孝指出,低溫、高濃度食鹽、和醋酸能抑制此毒素產生;台灣家庭自己烹調的米飯、米粉等被污染的機率極低,家中米食料理如果存放冰箱,1、2天內即食,不須過度擔心。

|延伸閱讀:寶林茶室中毒死者驗出的米酵菌酸是什麼?

相關標籤
Facebook文章評論
推薦閱讀
A white pill on a blue background
VOCO 提供您語音新聞的新選擇,同時賺取金幣、兌換商品

VOCO News 向世界傳播各種新聞,包括時事、體育、娛樂、社區新聞和專業出版物,觀眾可以通過他們的視角更好地了解世界。

Newsletter

Sign up to our newsletter

[ays_poll id=2]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