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搜尋

4種易生痰食物 咳嗽時少吃

現在正值初冬,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呼吸道疾病更加多發。 想想這一陣身邊確實有不少人,喉嚨不爽、咳痰不止、喉嚨很不利索,總覺得有痰吐不完。 總覺得喉嚨有痰是怎麼回事,需要怎麼做才能緩解呢,今天就跟大家一起來了解。

  為何會出現多的情況?
排痰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因為每天我們在呼吸的同時可能會帶入自然界中的各種異物,它們會與痰液混合在一起,透過咳嗽排痰的方式排出體外,從而有助於保護 呼吸道。

  但如果老是覺得嗓子裡有痰,吐也吐不完的話,就可能是身體出現問題了。

  中醫講「痰多、吐不完」的情況往往與脾臟有關。 脾臟主運化水濕,它負責把胃腐熟之後的食糜接過來,然後進行進一步加工,進而轉化成水穀精微再輸送至全身各處、五臟六腑等等。

如果脾臟的運化功能受影響,就會導致體內水氣無法正常運化,從而造成「清者不升,濁者不降」的後果,大量的水濕就會滯留於肺內,從而凝集成 痰,產生痰多的現象,這也是為什麼說「脾為生痰之源,肺部為儲痰之器」的原因。

  這4種食物易生痰,咳嗽時要少吃
  如果我們受到外邪侵蝕而發生風寒感冒、風熱感冒,都會影響到脾的運化功能,從而導致水濕內停凝結成痰,儲存在肺部。

  除此之外,攝取某些食物也容易影響脾臟的運作,導致痰液增加。 健康狀態下可能還好,但如果你本來就處於感冒狀態,有咳嗽等,最好還是少吃以下幾種易「生痰」的食物,否則痰濁鬱肺,很可能加重咳嗽。

  1、生冷水果

  身體受寒後再飲用生冷的東西,會傷及脾胃和肺。 脾臟的功能下降會聚濕生痰;肺氣閉塞,情況就會加重。

  水果不僅易助濕,而且大多數的水果性質都寒涼,即使是熱性水果,未煮熟也屬於生冷,多吃易生痰飲,引起反覆咳嗽、多痰的現象。

  2、肉類食物

  中醫認為,多數肉類皆屬肥甘厚膩之品,多食會阻礙脾胃運化。 此外,肉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和脂肪,相對比較難消化,過多食用肉類食物後,就容易傷脾胃,而脾胃一虛,就不利於其功能正常運轉,從而讓痰濁隨之而 來。

  3、牛奶、甜膩食物

  牛奶屬陰物、陰寒之物,唐代《食療本草》中寫道:“牛乳,寒,患熱風人宜服之。患冷氣人不宜服之。”

  當身體脾胃功能虛弱的時候,喝下去的牛奶就不能被很好的運化,只能化為多餘的水濕痰飲存在體內。

  4、高油脂食物

  瓜子、核桃、芝麻等零食含的油脂比較多,少量吃可以。 吃多了易感覺嘴裡黏膩不爽,還較難消化,會加重脾胃負擔,促進痰液滋生。 同時,它們的熱量較高,也容易導致生熱生痰。

咳痰多不見好,不妨試試這2招
  2杯茶飲來幫忙

  ① 生薑陳皮茶

  食材:生薑3片、陳皮3克、熟普茶葉3克。

  做法:

  1.鍋中加水適量,把薑、陳皮煮5分鐘;

  2.再放入普洱茶,浸泡一會兒就可以喝了;

  3.不方便煮時,用開水放保溫杯燜也可以。

功效:生薑,驅寒助陽氣,加上陳皮,既增強其原有功效,又能健脾理氣、燥濕化痰,再配上帶著天然陳香韻味的普洱茶,光是聞一下都 沁人心脾,喝完後很舒服,身心暖暖的,喉嚨也很清爽。

  ②白蘿蔔蜂蜜飲

  做法:將1個白蘿蔔洗淨切成塊,加適量水煮熟,盛出湯汁晾涼後調入適量蜂蜜即可。

  功效:白蘿蔔在清肺火、順氣化痰方面有較好表現,非常適合咳嗽、有黃痰的人群食用。

  還有2個祛痰穴

  ①輕按豐隆穴

  中醫講:“痰多宜向豐隆尋”,再配合祛痰的妙穴“豐隆穴”會事半功倍。 此穴健脾胃,進而加速體內痰濕的運化,利於痰液排出。

  取穴:保持屈膝的坐姿,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 再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兩指的寬度,和中點平齊處就是豐隆穴。

圖片

  方法:最方便的保健方法就是按摩,用拇指腹點揉同側的豐隆穴,每次2~3分鐘,兩側的豐隆穴可同時或交替進行。

如果你不只痰多,濕氣也重,艾灸會更好,每次艾灸15分鐘左右,透過局部的火力通經活絡,振奮陽氣,趕走身體的濕濁、痰濁,強壯了脾 ,不僅利於祛痰,還能從源頭掐斷生痰的源頭。

  ②輕敲膻中穴

  膻中穴是人體氣之所會,經常刺激這個穴位可起到宣肺化痰、寬胸理氣、止咳平喘、開鬱散結等作用。

圖片

  方法:雙手交叉,用魚際位置敲打膻中穴,每天早、中、晚各1次,每次100下。 敲打完後先順時針按摩30下,再逆時針按摩30下,再從上往下按,順順氣。

  兩個方法合用,健脾燥濕、理氣化痰,把堵在喉嚨裡的痰排出去,喉嚨清爽又舒服。

相關標籤
Facebook文章評論
推薦閱讀
A white pill on a blue background
VOCO 提供您語音新聞的新選擇,同時賺取金幣、兌換商品

VOCO News 向世界傳播各種新聞,包括時事、體育、娛樂、社區新聞和專業出版物,觀眾可以通過他們的視角更好地了解世界。

Newsletter

Sign up to our newsletter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