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搜尋

研究:「每天8杯水」還真可能太多了

水分有維持生理機能、促進新陳代謝、調節體溫等重要功能。 以前一直說“每天要喝8杯水”,但最新研究顯示,每天8杯水或超過大多數人的真正需水量,而且“多喝水有利健康”的說法也不一定正確。

研究稱「每天8杯水」可能太多了

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顛覆了「每天8杯水」的觀點,認為這或許超過了大多數人的真正需水量。 2022年11月25日,一篇發表於《科學》雜誌上的論文《人體水週轉率的變化與環境和生活方式等相關因素》揭示了人類全生命週期的需水量規律,並推導出全球首 個用於預測人體每天需水量的公式。

研究稱,人體每天的水週轉量即水的總交換量,包括人體攝入的水分和流失的水分,水週轉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體每天對水的需求量。 研究發現,水週轉量的個體差異較大,不同國家、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族群,需水量都不同。 例如,按年齡劃分,20~30歲男性和20~60歲女性的水週轉量最高,20~60歲的成年人總體水需求量最高;生活在炎熱潮濕的環境和高海拔地區的人群,以及 運動員、孕婦、哺乳期婦女、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群,水週轉量更高;生活在低人類發展指數(HDI)國家的人比生活在高HDI國家的人的水週轉量要高。 年齡、體型、身體組成、體育活動、運動狀態、懷孕、社會經濟地位和所處環境(緯度、海拔、空氣溫度和濕度)等因素都會影響人類的水週轉量。 研究認為,每人每日飲水量不是固定的,更不是喝得越多越好,具體的飲水量要根據自身情況來定。 研究人員建議,對於20歲成年男性來說,每天的飲水量約在1.5-1.8公升左右,同年齡層女性則在1.3-1.4公升左右。

水喝多了會增加腎臟負擔,甚至中毒!

水喝太多會不會對身體有害呢?

還真有風險。

我們平日攝取的水大多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而尿液是經過腎臟過濾後形成的。 當水喝得過多或過快時,腎臟就需要過濾出更多的尿液,增加腎臟的工作量。 正常情況下,身體中細胞內外的鈉離子濃度處於平衡狀態。 當水的攝取量遠遠超過排出量時,過多的水分就會滯留在身體中,導致血漿被稀釋,從而使血漿中的鈉離子濃度降低,這種現象就是“水中毒”,也叫 「稀釋性低鈉血症」。

當水中毒時,細胞外的鈉離子濃度比細胞內的低,為了維持細胞內外的濃度平衡,細胞外的水分會流向細胞內,導致細胞膨脹。 如果腦部細胞發生膨脹,由於大腦是由堅硬的腦骨固定和包裹的,腦組織受到擠壓,則可能會導致腦水腫,出現頭痛、嗜睡、視力模糊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致命。 2020年9月,深圳一女子為了做B超檢查,一次性喝了3.2升的水,結果出現噁心嘔吐、手腳抽搐等症狀,就被診斷為“水中毒”,搶救4小時才脫險。

當然,喝水太少了也不行。 身體對水的需求是十分敏感的,即使只有1%的水分補充不足,身體也會表現出缺水症狀。 當身體缺水時,首先會感覺口渴、焦慮煩躁、頭痛困頓等;如果身體長時間缺水,很容易出現便秘、結石、痛風、血栓、泌尿道感染等問題;研究發現,當人體脫水超過 體重的2%時就會對認知能力產生一定的損害,當脫水超過體重的8%時,認知能力就會有嚴重的下降。

那麼,怎麼判斷自己喝水夠不夠呢?

可以透過尿液的顏色來判斷。 正常的尿液顏色呈現淡黃色,類似檸檬黃。 若小便顏色正常,基本上認為飲水量合適,應繼續保持;如果尿液呈深黃色甚至褐色,表示飲水量太少,身體處於缺水狀態,應及時補充水分;如果尿液透明無色,則 說明飲水過量,應適當減少喝水量。

不過,尿液的形成及排出需要一定的時間,透過尿液顏色來判斷身體的水分狀態相對延遲,最好還是使用固定體積的水杯喝水,估算每天的喝水量。

特殊人群需控制飲水量

需要提醒的是,特殊人群要注意控制飲水量。

腎功能低下者:慢性腎功能不全或尿毒症患者,由於腎臟功能變差,喝下去的水無法正常排出體外,導致尿量變少,需嚴格限制飲水量,否則會加重心臟負擔,嚴重者還會 出現心臟衰竭,因此喝水量需要根據尿液的多寡來調整。 腎病症候群患者常出現大量蛋白尿,當它從尿中漏出後,機體會因低白蛋白血症而造成水腫。 如果患者此時仍大量喝水,會加重水腫。

心臟衰竭患者:心臟衰竭的人本身因心肌收縮舒張障礙,使得血液淤積,出現水腫現象。 如果飲水量較大,體液量增加,血液可能被稀釋並增加血液容量,進一步加重水腫情況。 而且心臟衰竭會導致全身各組織器官缺血缺氧,腎臟受影響,表現為小便量變少甚至沒有小便。 因此,飲水較多、代謝較少時,體液出入失衡,反而會加重心衰,更易誘發意外。 因此控制飲水量是心臟衰竭護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具體可以諮詢醫師。

青光眼患者:青光眼患者短時間內若攝取大量水分,會使血液快速稀釋,造成血液滲透壓降低,導致進入眼內的房水(維持眼壓)增多,眼壓升高,可能引起閉角型 青光眼急性發作。 這類族群應避免短時間內攝取大量水分,以免造成眼壓突然升高,引發閉角型青光眼急性發作。 建議每次飲水量不要超過500毫升。

也要注意的是,如果長期大量飲水,仍無法緩解口渴,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訊號。 糖尿病、尿崩症、乾燥症、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及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等疾病,都可能導致口乾嚴重,應及時到內分泌門診就診。

相關標籤
Facebook文章評論
推薦閱讀
A white pill on a blue background
VOCO 提供您語音新聞的新選擇,同時賺取金幣、兌換商品

VOCO News 向世界傳播各種新聞,包括時事、體育、娛樂、社區新聞和專業出版物,觀眾可以通過他們的視角更好地了解世界。

Newsletter

Sign up to our newsletter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